如何幫助吸毒學生脫離毒害?老師與家長必讀的行動指南

近年來,校園毒品的隱藏危機逐漸浮上檯面。它不像社會新聞中的大型毒品交易那般明顯,但卻悄悄滲透進年輕人的生活,尤其是對那些正處於叛逆期、情感脆弱或家庭有裂痕的青少年來說,毒品常以「娛樂」、「紓壓」的面貌出現。
某天,我接到一通來自北部某國中輔導老師的電話。她聲音中帶著焦慮,開門見山地說:「我手上有個學生正在吸食 K 他命,而且經常翹家,我不知道該怎麼做才能真正幫助他。」
這位老師已經嘗試過許多方式:報警、記過、輔導談話,但成效有限。報警後,由於 K 他命屬於三級毒品,法律對持有與吸食的處分相對輕微,更何況只是國中孩子,結果只是上毒品危害講習、繳罰金。當然最後罰金還是由家長負擔,學生絲毫不感到害怕或警惕,甚至覺得「不過就是這樣」。
學校的記過處分,反而讓師生關係更緊張,學生更疏離老師,回家後沮喪的情緒依舊藉由吸毒來麻痺。
法律與制度的限制,讓戒毒之路更艱難
這不是第一個讓我感到遺憾的案例。三級毒品雖然危害極大,但因處罰輕微,加上青少年涉毒時往往沒有明顯的「犯罪感」,導致社會防線難以發揮應有的效果。
對青少年而言,戒毒不是單靠法律懲罰或校規處分就能解決的事。毒品背後牽涉的是家庭支持系統、同儕影響、心理狀態,以及對生活方向的迷失。
這些問題不會在法律或學校得到解決,因而造成解不開的惡性循環,染上毒癮的孩子長大成人後,以扭曲的價值觀養育下一代,拖垮的是整個社會,因此毒品、毒癮從來都不是個人問題或簡單的家庭問題。
家長才是孩子復原的關鍵
當輔導老師問我:「那究竟該怎麼辦?」我告訴她:「孩子有問題,父母的責任最大。第一步,是把父母請來,私下好好談。老師要讓家長明白,你的出發點不是責怪,而是真心想幫助孩子。」
為什麼要先從父母開始?因為在我多年的戒毒輔導經驗中,青少年吸毒往往與家庭關係息息相關。家中若充滿壓力、冷漠或衝突,孩子遇到挫折時,很難選擇向父母傾訴,反而尋求「即時解脫」而毒品恰好提供了這種快速的麻痺感。
接下來,請父母檢視幾個問題:
- 家庭氣氛:家裡是否經常爭吵、充滿緊張感?或者彼此關係冷漠?
- 婚姻狀況:父母關係是否破裂或不合,讓孩子感到孤立?
- 教育方式:是過度縱容,還是長期高壓責罵?
如果父母願意面對,第一步是讓孩子與吸毒朋友與藥頭隔離,可能需要搬家、轉學,或暫時送到遠離原環境的親戚家住。環境的切割,能暫時阻斷毒品供應鏈,為孩子爭取清醒的時間。
第二步,父母要修復婚姻與親子關係,用穩定的情感支撐孩子。與其說教,不如多陪伴孩子,幫助他找到生活的熱情與方向,一旦有了正向目標,毒品的吸引力自然會減弱。
如果父母拒絕改變
但有時,父母不願承認自己的問題,甚至把所有責任推給孩子,這樣的情況下,戒毒之路會非常艱難。這時,老師就成為了關鍵的支持力量,一個孩子在家庭無法給予溫暖時,師長或其他關心他的人,可以成為他唯一的明燈。
對老師而言,這不是要替代父母的角色,而是成為那段黑暗歲月中的穩定力量,你可能無法一次改變孩子的行為,但你的陪伴與信任,會在他心裡種下一顆「我還值得被拯救」的種子。
戒毒是一場耐力賽,而不是短跑
很多人處理吸毒問題時,只停留在「程序」:報警、記過、責罵、罰錢,彷彿完成了這些步驟,就等於盡了責任。但事實是,吸毒者往往在接受處罰後,轉身又回到同樣的環境與習慣中,惡性循環不斷。
真正的改變,需要一次又一次地嘗試,今天的方法不管用,就換下一個;一次失敗,不代表永遠失敗。每一次努力,吸毒者都會感受到:「原來還有人沒放棄我。」這種信念,可能就是他某天決心戒毒的起點。
助人者的滿足感,來自見證重生的那一刻
幫助吸毒者的過程漫長且充滿挫折,但一旦他成功戒毒、重回正軌,對助人者來說,那份踏實的滿足感無可取代。因為你知道,那是一個家庭重新獲得幸福的起點。
我想告訴每一位老師、家長與關心青少年的朋友:不要因一次失敗就放棄。毒癮再深,也有走出來的可能。戒毒不只是切斷毒品,更是重建人與人的連結,修補裂縫,讓他重新看見生命的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