毒癮者戒毒後最難的第一關:如何面對家人的質疑與不信任

不被信任的毒癮者該如何處理家人的質疑?
在那可拿雲林戒毒機構,有一門非常特別的課程,教導學生如何「處理評論」。許多人聽到這個課程名稱時,心中會有疑問:處理評論與戒毒有什麼關係?事實上,它是成癮者能否順利重返家庭、回到社會的關鍵步驟之一。
才剛回家的考驗:家人的質疑與不信任
阿志是一位剛完成戒毒課程的學員,回到家後,心裡充滿了期待。他希望能夠重新開始,修復和父母的關係,然而,當一家人坐在餐桌前時,氣氛卻瞬間冷掉。
爸爸關心地問:「阿志,你在戒毒中心學到什麼?可以跟我們分享嗎?」
但媽媽忍不住酸酸地插話:「別提了吧,都不知道這次能撐多久呢!」
這句話,像一桶冰水澆在阿志的心上。剛萌生的自信心被澆熄,取而代之的是憤怒與委屈。於是他忍不住頂嘴,母子之間劍拔弩張,氣氛僵到極點。最後阿志氣沖沖地回房,把門重重一摔。腦中閃過的念頭是:「反正他們永遠不會相信我,那我乾脆打給藥頭,繼續吸毒好了!」
這樣的情境,你或許覺得戲劇化,但對許多剛戒毒回家的學員而言,卻是非常真實的日常。
家人批評沒有幫助,但理解也需要時間
戒毒中心強調:家屬的責備、懷疑或酸言酸語,對剛畢業的學員沒有任何幫助。但站在父母的立場,他們為什麼會這樣說?
因為成癮者在吸毒期間,往往對家庭造成了極大的傷害,甚至一次又一次地讓父母失望。這些傷痕不是幾個月就能消除,父母要重拾信任,需要時間。
所以,戒毒中心並不要求家屬一夜之間改變態度,而是教導學員:學會處理父母(或朋友、同事、手足)的評論,才是自己能否站穩腳步的關鍵。
如果換一個方式回應呢?
讓我們把場景回到剛剛的餐桌:
媽媽說:「別提了吧,都不知道這次能撐多久呢!」
阿志深呼吸,想起在中心學過的技巧,於是回答:「媽媽,我知道你現在還不敢相信我,但我會努力做給你看。」
媽媽冷冷地回:「你敢說我不敢聽,反正你就是不要再給我吸毒闖禍就對了。」
阿志放下對立情緒,微笑著說:「好,我知道了,謝謝媽媽。」
雖然氣氛依舊尷尬,但至少沒有爆發衝突,一家人能繼續好好吃完這頓飯。這就是「處理評論」的重要性──避免衝突惡化,也避免自己因情緒失控再度跌回吸毒的深淵。
真實案例:從不被信任到贏回信任
台北的小偉就是成功的例子。他畢業後回到家,父母仍然用放大鏡檢視他的一舉一動,時常懷疑他又在吸毒。面對這些評論,小偉並沒有反擊,而是耐心應對。
他說:
「剛戒毒完回家,家人無法接受我,是可以理解的。若沒有學會處理評論,我一定會因為受傷或想報復,再去吸毒。但因為有工具,我選擇了堅持下來。慢慢地,父母看到我的改變,信任才一點一滴回來。」
小偉分享,他那段時間非常自律,幾乎過著「公司—家裡」兩點一線的生活,拒絕所有不必要的社交。直到父母真的放下戒心,才慢慢回到正常的社交圈。如今,他已經成功戒毒三年,過著穩定的生活。
學會處理評論,就是不再被打倒
成癮者回家後的第一關,往往是「父母的考驗」。能不能承受質疑與不信任,將決定這個孩子能否繼續走下去。
如果沒有這項能力,父母的一句話就可能成為壓垮學員的最後一根稻草,讓他們再度跌回吸毒。相反地,如果學員能冷靜回應、堅持自律,那麼他們就能逐漸贏回家人的信任。
戒毒中心多年來的經驗顯示:不論父母的言語是否尖銳,孩子若能堅持自己的方向,時間會證明一切。
父母也能選擇給孩子一個機會
雖然重點在於學員要具備面對評論的能力,但身為父母,也能做出選擇。若能避免酸言酸語,改用鼓勵與觀察來支持孩子,對學員的康復將是極大的幫助。
父母可以想想:孩子已經選擇努力回到正常生活,是否願意給他一個機會?是否能耐心等待,讓信任慢慢恢復?
家人若能做到這一點,將大大降低孩子再次走向毒品的風險。
戒毒不是結束,而是一段新生活的開始。對學員來說,「處理評論」是一道必修課題,因為這不只是家庭中的考驗,更是他們回到社會後,必須面對的現實。
而對父母來說,理解孩子的努力,給予機會與空間,同樣是一場修煉。唯有雙方都願意學習,才有可能真正迎來家庭的重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