富二代也會染毒?他如何從吸毒自毀到重拾人生

物質再充裕,也擋不住親子關係的裂縫。
育安出身富裕家庭,父親是建設公司老闆,從小對他要求嚴格,成績與表現是評價一切的標準。「你有吃有住有錢花,有什麼好不滿的?」這是他父親最常對他說的一句話,但育安真正需要的,並不是物質上的滿足,在那個缺乏情感交流、不能示弱的家裡,育安逐漸學會沉默,封閉自我。
高一那年,他在朋友家第一次接觸毒品,半顆搖頭丸(當時流行搖頭丸和K他命)。那晚,強烈的藥效讓他興奮地跟著音樂跳了一整夜,錯以為找到了情緒發洩的出口。但藥效退了之後,他陷入深深的空虛、煩躁與沮喪,像整個人被丟進一個黑洞裡,什麼都不想做。
混用毒品,加速成癮
在朋友的慫恿下,他開始使用K他命。每次吃搖頭丸,興奮的藥效時間過長,讓他不舒服的時候,就拉K讓麻痺感帶他進入恍惚的狀態,接著,他又接觸「毒咖啡包」,這類標榜提神、其實內含二三級毒品的助興藥物。漸漸地,他吸毒的頻率從一個月一次、變成一週幾次,到後來是每天每餐都要「補藥」。
毒品漸漸控制育安,他每天醒來的第一件事就是籌錢買毒。他開始欺騙家人、借高利貸、偷東西,少數真正關心他的朋友提醒:「你不要再這樣下去了,家人會傷心。」育安只是冷笑:「我不在乎他們怎麼想。」
毒癮越來越失控,媽媽一巴掌打醒他
育安的毒癮越來越重,行為也更脫序了,某天在家吸毒被媽媽撞見,他沒放在心上,反正爛命一條,媽媽說什麼都無所謂。但媽媽親眼目睹兒子吸毒,當場掉下眼淚、狠狠打了育安一巴掌。這巴掌讓他有點清醒了,動了想要戒毒的念頭,跟著媽媽去參觀那可拿雲林戒毒機構,幾天後,他就正式辦理入住了。
沒想到,中心的課程與他想像中完全不同,這裡不是把學生關禁閉,而是一步步帶他認識環境、認識自己。他第一次從課程中學到如何面對、如何溝通,才發現自己不會處理衝突、不會表達情緒,只會把問題藏起來,然後靠藥物麻痺。
育安回憶:「我一直怪爸爸不會溝通,後來才知道,我自己也沒資格說這句話,用毒品逃避家庭問題的我,沒有比較好。」
用全新的自我,迎接嶄新人生
在那可拿的半年裡,育安從課程中更加認識自己。他在中心會協助打掃、鼓勵其他學員繼續課程、寫課後心得和父母分享。這些改變一點一滴透過職員傳回家中,爸爸媽媽的態度也慢慢改變,後來甚至主動帶著禮物來會客。
從那可拿畢業後,他回家重新適應家庭生活,也和職員保持聯絡。他主動和家長彙報行蹤、不再說謊,也改掉了喝酒的壞習慣。爸爸起初仍有防備,但後來漸漸能信任育安,某天爸爸對他說:「你真的變了,爸爸覺得很驕傲。」那句話讓育安熱淚盈眶。
現在,育安跟父親一起經營建設公司,他也常參與戒毒中心的分享活動,鼓勵還在吸毒的人:「不管你掉多深,只要你想改變,永遠還有路可走。」,他也告訴毒癮者家屬,不要氣餒,正確的管道和幫助,可以讓吸毒的孩子人生從此不一樣!
如果你的家人正被毒癮控制,請不要逃避。那可拿戒毒中心提供專業課程與全人照護,協助你與家人找回對話的可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