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我不再孤單」戒毒學員的真實心聲,為何他能走過痛苦戒斷期?

Narconon Yunlin

天天看著家人吸毒,實在好痛苦 許多家庭在面對有毒癮或酒癮的親人時,心裡都有一種揪心的無力感。看著最愛的人一步步被毒品或酒精摧殘,家屬卻只能乾著急。更多時候,即使成癮者自己也很清楚,繼續吸毒或酗酒只會把人生推向毀滅,但一旦嘗試停下,隨之而來的痛苦戒斷反應,又讓他們再度逃回毒品懷抱。

這正是成癮者與家庭共同面對的兩難:「吸毒會很慘,戒毒更痛苦。」

許多治療方式會以替代藥物作為過渡,然而,藥物並沒有真正解決癮頭的問題,只是換一種依賴形式。那可拿戒毒中心主張「無毒、無藥」的戒斷步驟,透過專業技術,協助成癮者在盡可能少的不適下,逐步脫離毒品控制,重新掌握人生。

不把毒癮視為「一輩子的病」

在那可拿戒毒中心,職員不會對學員說「你的毒癮是治不好的病」。相反地,他們相信,透過正確的方法,每個人都有能力走出毒癮。戒毒的第一關卡,就是幫助成癮者跨越最令人畏懼的「戒斷期」。

對一個每天依賴毒品的人來說,突然停止使用,身心會立刻出現強烈反應:煩躁、失眠、坐立難安、全身不適……。這時候,成癮者最需要的不是責備,而是安全、溫和又有效的方式來穩定自己,讓他們能夠真正停下腳步。

因此,那可拿戒毒中心提供兩項關鍵技術:

  • 客觀性練習:以指令讓成癮者觀看、觸摸、感受當下環境的物品,例如桌椅、牆壁、電話、地毯等等,幫助成癮者把注意力從「想吸毒」的念頭,慢慢轉移到外界。因為多數成癮者的思緒,常常被困在過去無數次的吸毒情境或幻想中,這些記憶和影像會持續影響他的行為和心情。透過一次又一次練習,讓他專注於「此時此刻」,在戒斷時格外重要。

  • 援助法:這是一套簡單卻有效的程序,幫助成癮者重新感受身體、緩解戒斷帶來的不適。透過類似按摩的手法與引導,建立人與身體的連結,許多成癮者因此減輕痠痛或焦躁,重新獲得平靜。

學員小吳的經歷

剛完成第一階段課程的學員小吳,親身分享了他的體會。

「一開始真的很痛苦,不只毒品不能碰,連每天喝的咖啡和茶也被禁止,讓我心裡很不安。每一個課程都有前導影片,我反覆看,慢慢明白自己該怎麼做。」

他坦言,起初對「援助法」半信半疑:「我想說,怎麼可能只靠按摩,身體就能減輕痛苦?」沒想到,在職員耐心施作下,他痠痛的小腿真的舒緩了。這讓小吳第一次願意打開心門,相信自己有機會度過難關。

隨後的客觀性練習,則進一步幫助他專注當下。小吳回憶:「以前我的腦袋裡全是負面想法,戒斷時也只會一直想毒品。但這些練習讓我安靜下來,有一次竟然不知不覺做了兩小時!」

他說,這是自己多年來第一次感覺從容,沒有被毒品破壞膀胱的後遺症牽制,也沒有強烈的壓迫感,只是真實而平靜的理解自己在哪裡、在做什麼。

「我真的覺得自己很厲害!原來我還能欣賞自己的優點。過去毒品給我的『舒適圈』其實是假的,現在我才找回真正的放鬆。這裡的職員不斷鼓勵我,讓我不再孤單。」

為何能走過戒斷?

毒癮並不是「單靠意志力」就能戒掉的問題。當毒品殘留物影響腦部與神經系統時,人的判斷、情緒與行為會被徹底扭曲。若沒有正確的方法和專業支持,多數成癮者都會在痛苦中重返毒品懷抱。

那可拿戒毒中心的做法,是讓他們在陪伴下逐步面對困難,學會與身體和心靈重新連結。當戒斷的痛苦慢慢降低,成癮者才有可能真正打開心門,願意走進後續更深層的課程。

家屬能做什麼?

對家屬來說,每天看著親人沉淪毒癮,心中難免產生自責與絕望。但真正能夠幫助孩子或親人的,不是眼淚,也不是責罵,是「找到一個對的方法」,並且堅定地給予支持。

正如小吳的體會,當一個人願意進入課程,在安全的環境中逐步戒毒時,他能感受到久違的平靜,也開始願意重新相信自己。這樣的改變,對一個曾深陷毒癮的人來說,比什麼都珍貴。

戒毒是可行的!

戒毒的道路沒有捷徑,但它並非絕望。透過科學化方法,成癮者能逐步度過戒斷的不適,重新找回自我。

或許,陪伴家人戒毒最需要的,就是一份勇氣與信念:相信他們還有機會,並且不放棄尋找正確的幫助。

那可拿戒毒中心強調,每個人都能在合適的引導下改變,從「痛苦無助」走向「重新開始」。對正在受毒癮折磨的家庭來說,這不僅是希望,更是看得見的出路。


林芯瑩

作家

從事助人戒毒工作超過16年,從家扶基金會不幸少女安置機構的輔導員,到那可拿雲林戒毒機構執行長,幫助許多人從谷底翻身,身兼 品格官與執行長兩個身分,林芯瑩總是運用各種專業知識和技能來幫助身邊的人。她同時也是老公陳勝吉的戒毒推手,幫助老公戒毒成功後,在老公的家鄉雲林設立了戒毒機構,立志要幫助更多被毒酒癮困住的人,再造全新人生!
閱讀更多內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