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同毒品搭配成癮:吸毒只會讓人生加速墮落

Narconon Yunlin

不同毒品搭配成癮:吸毒只會讓人生加速墮落

在戒毒工作現場觀察多年,我們發現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:不同類型的毒品之間,往往存在某種「羈絆關係」。例如,使用海洛因(鎮靜)成癮者,有很高的機率也會染上安非他命(興奮);吃搖頭丸、咖啡包、彩虹菸(興奮)的族群,也接觸K他命(鎮靜)。

你發現了嗎?兩兩相配的毒品,是中樞神經興奮劑,和中樞神經鎮靜劑的組合,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呢?

這不是巧合,而是毒癮者刻意追求這兩大類毒品之間的藥性相互作用。換句話說,這些毒品之間其實具有「互補性」,當興奮劑的藥效讓身體過度刺激,另一種毒品就可能被拿來平衡,這樣上上下下的過程,會讓人陷入成癮的深淵。

興奮與壓抑的循環:毒癮者追求的快感

舉例來說,毒咖啡包的成分複雜,多為卡西酮(三級毒品)、MDMA(搖頭丸)、安非他命等中樞神經興奮劑。使用後,可能會出現焦慮與躁動,並伴隨強烈的愉悅感與活力。身體上的反應則包含瞳孔放大、心跳加快、手抖、血壓上升等,對使用者而言,這是一種極度快感、甚至有「全世界都繞著我轉」的錯覺。

K他命則是中樞神經抑制劑。低劑量會產生暈眩與解離感,好像靈魂出竅、時間扭曲;高劑量時,則進入「K洞」或「K世界」,成癮者會感覺自己不在現實中,看見極度真實的幻覺,甚至有瀕死感。這種抑制性的藥性,被許多毒癮者當作「興奮過頭後」的降溫手段。

也就是說,某些人會用興奮劑(如咖啡包)來拉高情緒,等過嗨不適或藥效退去帶來焦慮、失落時,再吸食抑制劑(如K他命)來平衡,讓自己「放鬆一點」。

這種興奮與壓抑之間的切換,是落入毒癮陷阱非常關鍵的一環,也讓許多碰毒的年輕人,不知不覺間走進了死循環。

成癮者現身說法:深陷毒品快感無法自拔

20年前,阿奇的堂哥是中部地區的大藥頭,堂哥甚至教年幼的阿奇如何拉K。就這樣,阿奇跟著堂哥,一步錯、步步錯,甚至成為堂哥賣藥的跑腿,因為這樣可以吸食免費的毒品。

阿奇從13歲開始吸毒到35歲,二十二年來,他從未想過要戒毒,他說:當時這樣的生活讓我覺得非常開心,我不認為我需要戒毒,因為吸毒的感覺真的很爽。

他除了一二級毒品,其他的幾乎都碰過了,最後固定使用毒咖啡包加K,在果菜市場工作的他,常常預支薪水吸毒,儘管生活已經一團糟,但阿奇習慣了,他覺得這種生活是自己選的,沒有對不起任何人。

直到阿奇的叔叔最後一次關心他,問他要不要戒毒?阿奇說,他一開始拒絕,但看到老媽媽失望的眼神和含淚的眼眶,阿奇忽然發現,自己好像從來沒有看媽媽開心的笑過,已經讓媽媽擔心二十二年了,還要再這樣下去嗎?

想清楚後,阿奇便答應叔叔,收拾行李來到那可拿雲林戒毒機構。

無法戒毒,不是「意志不堅定」

為什麼毒癮很難戒?因為毒癮者透過吸毒,來滿足自己情緒的缺口。例如,面對生活壓力、家庭衝突、孤獨、創傷,有人選擇購物、暴食、封閉自己,也有人選擇毒品。

當毒品侵入生活,掌控情緒,他就會越來越陷入其中,開心也吸毒、不開心也吸毒,毒品又漸漸麻痺一個人的感知,吸毒到最後,人是感覺不到喜怒哀樂的,什麼都不想管,一心只想吸毒,這種狀態幾乎不可能靠自己走出來,所以在家戒毒成功率微乎其微。

再加上現在網路發達,手機電話一打,毒品就能外送到家,家長要上班也不可能24小時看雇吸毒的孩子,所以讓專業的機構適時介入,才是對毒癮者和家屬彼此都好的選擇。

專業協助,才有真正「戒毒」的可能

阿奇進入那可拿雲林戒毒機構,開始戒毒之旅,透過專業人員的引導與系統化課程,他逐步打開心房,學會關心別人、融入團體,也成功修復了破碎的家庭關係。

他說:「戒毒的過程讓我面對自己的內心,我越來越有自信,而且開始渴望正常的生活,這是我以前吸毒的時候從沒想過的事。」

今天的阿奇,已經成功戒毒將近一年,常常回到中心做義工。他以自身經驗分享,也提醒更多人:毒癮不是無法解決的問題。

如果你或身邊的人正面臨毒品、藥酒癮困擾,不要再獨自承受。戒毒有方法,專業能幫你走出來。


林芯瑩

作家

從事助人戒毒工作超過16年,從家扶基金會不幸少女安置機構的輔導員,到那可拿雲林戒毒機構執行長,幫助許多人從谷底翻身,身兼 品格官與執行長兩個身分,林芯瑩總是運用各種專業知識和技能來幫助身邊的人。她同時也是老公陳勝吉的戒毒推手,幫助老公戒毒成功後,在老公的家鄉雲林設立了戒毒機構,立志要幫助更多被毒酒癮困住的人,再造全新人生!
閱讀更多內容